人民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黃維)中國紀錄片正在向“公眾時代”的縱深邁進,呈現出與以往不同且有持續固化傾向的“新常態”。由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5年)》今天發布,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紀錄片現象級作品仍然匱乏,“互聯網+”語境下互聯網紀錄片商業模式逐步成型。
《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5年)》中指出,2015年,中國紀錄片“新常態”呈現出八大特征:
“啞鈴狀分布”電視播出結構成型,播出量穩定增長
CDRC數據顯示,2015年,截止到11月底,電視紀錄片播出總時長為55647小時,預計到年底將達到61000小時左右。全年播出總量預計同比增長10%。其中,中央電視台播出總量18300小時,增長10.6%﹔省級衛視頻道18700小時,增長19.6%﹔省級專業頻道24000小時,增長4.8%。
同時,紀實節目的整體收視率較2014年有大幅度增長,其中省級衛視的收視率增幅最大,增幅達到19.6%,中央電視台也明顯貢獻了播出增量。從播出時段觀察,2015年播出時段分布及日均播出時長分布都呈現出兩頭重、中間輕的“啞鈴狀分布”結構,這一結構較2014年更趨穩定。
立足次黃金時段,進擊黃金時段
CDRC調研發現,和2014年“30分鐘政策”剛實施同期相比,紀錄片全面打入次黃金時段並與電視劇正面競爭。以北京市場為例,2015年紀錄片次黃金時段年均收視率0.22,優於電視劇的0.14。在廣州市場,紀錄片收視率甚至在黃金時段追趕電視劇,兩者收視率分別為0.16及0.27。
除了立足次黃金時段之外,紀錄片還開始“進擊”黃金時段。省級衛視黃金時段紀錄片播出猛漲,播出時長1373小時,比2014年增加780小時,漲幅131.5%﹔其他時段播出量變化在10%左右。
廣告“熊市”中一枝獨秀:紀錄片廣告持續逆勢上漲
2015年10月,整體電視廣告投放同比下降3%。而紀錄片廣告持續上漲,同比增幅11%,較2014年同期8%的同比增長更高,廣告投放額度僅次於排名第三位的娛樂節目。
政策驅動議程設置能力增強,效果良好
2015年6到9月,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宣傳高峰期,一大批抗戰題材紀錄片相繼熱播。其中《東方主戰場》、《七三一》、《平山記憶》等抗戰紀錄片播出后收視率持續走高。同時,這幾部紀錄片在新媒體的影響力也令人滿意,在網媒關注度、微博提及量、視頻點擊量方面表現突出。數據顯示,《東方主戰場》受到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官微的大力推廣,其中人民日報轉發量達十萬余次。
CDRC通過與2011年建黨90周年紅色經典紀錄片的制作播出情況進行對比后認為,每年具有紀念意義的重大歷史節點仍然是紀錄片制作量的高點,來自政府的要求也仍然是紀錄片制作的主要驅動力。
區別於以往在重大節慶及歷史時間點進行的紀錄片“地毯式”制播,2015年“抗戰主題紀錄片系”在傳播時點排布更富推進性,在傳播方式上更注重受眾喜好的情感性、故事性和探秘性,在總體內容規劃上更富層次,點面俱到,體現出較強的議程設置能力,取得高收視,尤其是來自新媒體受眾的高度評價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話題級紀錄片頻現,現象級作品仍然匱乏
結合對2015年接近全年數據的檢測和分析,CDRC發現,隨著近年來紀錄片在全社會收到的越來越多關注,話題級紀錄片出現的頻次不斷提高。
根據CDRC紀錄片評估系統測算,按影響力劃分,紀錄片可分為現象級與話題級作品。2015年,話題級紀錄片出現頻次增高,但能與《舌尖》系列比肩的真正意義上的現象級紀錄片仍然缺位。
紀錄電影迎來新發展時期,真人秀紀實電影降溫
CDRC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過審的紀錄電影共有34部,進入院線放映的共14部,均創下了近五年的新高。紀錄電影總票房為6.9億元。其中真人秀紀實電影3部,票房總計6.6億﹔原創類紀錄電影為8部,票房總計3150萬。 2015年紀錄電影的院線表現呈現以下特點:
真人秀類紀實電影熱度下降。2014年,僅一部《爸爸去哪兒》電影票房就達6.9億元。2015年,以電視綜藝節目為IP拍攝的真人秀類紀錄片共三部,合計票房6.6億元,不及2014年一部《爸爸去哪兒》的票房。
紀錄電影獲龍標數上升,總票房保持穩定。近三年來,紀錄電影獲得龍標數量逐年遞增,增幅年均為50%左右,院線上映數量也穩步提升。這表明當國內市場放映銀幕達到一定規模時,市場多元化格局、觀影的多層次需求將促進影片節目類型的豐富性,紀錄電影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票房“二八效應”明顯,網絡營銷成為重要手段。2015年紀錄電影票房數據顯示,億級電影《爸爸去哪兒2》、《奔跑吧!兄弟》佔總票房的95%。千萬級電影《旋風九日》、《喜馬拉雅天梯》都獲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贏。《旋風九日》在宣傳營銷和市場推廣方面都較以前紀錄片發行有所提升,市場放映周期堅持了一月﹔《喜馬拉雅天梯》宣傳營銷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尤其是在網絡媒體營造話題和熱點,幫助影片保持較高的市場關注度。網絡營銷傳播速度快、成本較低等特點,也使其成為中小成本紀錄電影營銷的重要手段。在剩余的10部電影中,票房過百萬的僅有2部,剩余8部票房均不足百萬,票房的“二八效應”明顯。除此之外,眾多系列片如《中國儀仗兵》、《第三極》均剪輯出了電影版本並拿到了龍標,雖未放映,但也成為值得持續觀察的新趨勢。
“互聯網+”語境下互聯網紀錄片商業模式逐步成型
觀察2015年紀錄片互聯網整體表現,49.4億的點擊量佔全網節目視頻點擊量的1.02%,佔比仍然相對較低。綜合來看,高投入、大制作、高品質的作品受到網民追捧。如今網絡不僅是紀錄片的宣發渠道,更是紀錄片的制作和發酵陣地,互聯網參與紀錄片的形式越發多元。
“互聯網+”模式正在迅速改變著中國各個行業的產業生態,中國紀錄片也不例外。用“紀錄片+互聯網+商業”的新模型重新打造一條紀錄片的產業鏈條,用互聯網的手段進行融資、創作、傳播、宣傳,是2015年新媒體紀錄片的最大亮點。
2015年,《我的詩篇》採用邊拍攝邊籌資的模式,通過互聯網實現了影片內容生產、網絡點播、宣傳營銷、資本眾籌等,最終成為了年度現象級紀錄電影之一,互聯網思維成為了新一代紀錄片創作者的優勢﹔另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則是微信公眾號“一條”。“一條”微信公共號,每天生產一條紀實類視頻,十五天就突破粉絲100萬,打破了被視為常識的微信規律。目前,“一條”已經獲得近千萬的融資。
一方面,互聯網可以為紀錄片的生產提供更快捷、更高效的保証,大大降低傳統紀錄片生產的成本,另一方面,互聯網良好的市場環境,又讓紀錄片與紀實形態的短片,找到了與商業對接的最好入口,也是紀錄片得以實現自身價值與市場回報的有效路徑,未來新模型所能帶來的新思維、新玩法、新樣態將值得期待。
跨文化傳播轉向:效果導向的整體規劃
2015年,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進程體現出了近乎質變級別的轉向:頂層設計從宣傳導向轉為傳播效果導向,制播方式從粗放式向規劃式、集約式轉變。
總體而言,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正從以前的“走出去”、“國際化”,轉向“拉進來”、“世界化”。2015年,國際紀錄片機構主動與國內機構的合作已成“新常態”,如央視紀錄頻道與新西蘭自然歷史公司合作的大制作《生命的力量》,五洲傳播中心與美國探索頻道合作的《鳥瞰中國》,旅游衛視與美國探索頻道合作的《寰行中國》在國內外均取得不俗的收視及收益。
這一現象,是與中國國力增強、海外關注不斷增多以及綜合軟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文化世界化”進程同步的,中國紀錄片的文化自信也應從希望走出去的“國際化”向平等對話合作的“世界化”提升。在創作層面,則呈現出兩個“轉向”:即從宏觀視野轉向中觀、微觀的具體層面,從傳統歷史文化轉向傳統與當代並舉。此外,大型系列片紛紛制作國際版“番外篇”,如《雪豹》、《第三極》的國際版,也是2015年紀錄片創作的一個亮點。
CDRC認為,中國紀錄片正在進入一個“國際傳播新時期”。
以上數據的跟蹤監測,是CDRC持續11年調研,對2015年中國紀錄片行業進行科學統計及比較分析的結果,詳細動態數據來自CDRC聯合尼爾森網聯、北京美蘭德媒體傳播策略咨詢有限公司分別成立的“CDRC-NIELSEN·CCDATA紀錄片產業數據中心”和“CDRC-CMMR紀錄片新媒體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