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為紀錄片《客從何處來》點贊:明星尋根戳人淚點

無辣不歡

2015年12月10日07:55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每周一將近深夜11點,各家電視台喧囂了一天的綜藝選秀節目偃旗息鼓,紀錄片《客從何處來》正在登場。“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人賀知章的一句詩,移植到千年之后的現代電視節目裡,既昭明了“尋根”主題,也定下了詩意的基調。

靜悄悄地走過第一季,《客從何處來》第二季播放也已過半,節目就好像牆腳的一簇菊,檐下的一剪梅,兀自開謝,隻留予懂的人去品。乍一看,節目全明星陣容很容易讓人誤解它走的是綜藝路線,聒噪歌吹,販賣笑淚,晾晒情感。實際上,各色明星只是過客,時間才是主人,明星與常人無異,在時間裡跋涉,尋找個體生命與家族衰榮的源頭。在中國文化裡,“根”是很重要的概念,在我們熟悉的語境中,扎實、腳踏實地、刨根問底、尋根問祖等詞匯便是這一概念外化的行為表達。於是,我們能在節目中看到“雨神”蕭敬騰兜兜轉轉拜訪幼時奶奶擺攤糊口的老街,在鄰居的回憶裡重拾兒時的記憶﹔也能看見“豆導”鈕承澤遍訪老北京的親眷,在他們的口述中追尋父親離家從軍的動因﹔還能看見熟悉的主持人撒貝寧,循著歷史學家提供的線索撥開爺爺脫離新四軍追隨偽軍“叛國投敵”的重重迷霧……

中國人注重修史立傳,在官方卷帙浩繁、庄嚴巍峨的大傳統之外,也存留了很多非正式傳播、留存的文化小傳統。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從哪裡來”這個困擾西方哲人的命題對中國人來說,往往在最普通的家譜中就能找到精神原鄉。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斷裂,越來越多的人喪失了家族記憶,往上推三輩都難,遑論追溯到前朝高祖。《客從何處來》做的就是修補的活計,它綜合歷史學、社會學、地方志、家族研究、姓氏研究等凡此能找到線索的材料,幫助明星們將記憶碎片拼接完整,進而解答了“客從何處來”這一命題。

在節目的制作手法上,《客從何處來》不像《舌尖上的中國》用精致的拍攝讓人看罷嚙齒留香,也不同於成長記錄真人秀《變形記》,隱約能看到編劇不甘寂寞跳出來舞動指揮棒。這檔節目保留著最質朴和原生態的紀錄方式,以此凸顯人情的本真與人性的溫情。在《鈕承澤篇》中,豆導父親與三叔之間以戲曲菜譜“紅樓二尤”傳情達意,分隔台海兩岸的家族長輩,書信傳遞隔山隔海會歸來的盼望。長鏡頭追蹤,慢鏡頭特寫,主人公親配的旁白,讓人生發出一種時光定格、倒流的錯覺。木心在詩中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這同樣可以看作《客從何處來》的敘事方式——隻有慢下腳步,才能聽清內心的聲音。“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對歷史層層抽絲剝繭中,觀眾也能借故事主人公的酒杯,消解心頭懷鄉思祖的塊壘。

略覺遺憾的是,每一集戳人淚點的痛感太甚,過猶不及。縱使明星主人公們在歷史洪流面前感知個人的微渺,在打開塵封的歲月時難抑親情的沉重,但是情感的宣泄不應隻有漣漣淚水這一種載體。屈子僅“已矣哉”一嘆,感慨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求索﹔梁鴻也只是五個“噫”,抒發胸中之郁結﹔杜甫在國破山河在的現實前,用“白頭搔更短”表達憂國思家……尤其是《蕭敬騰篇》,愛哭的“雨神”在講述與追憶中屢屢淚水決堤,拳拳孝心浸透了思親之情,卻也削弱了節目更為宏大的展現。家史這部小歷史與國家大史息息相關,每一個人物、家族的命運都被歷史的洪流裹挾向前奔突。在《鈕承澤篇》中,父親離家的背景是1948年老北平的民生凋敝、動蕩不安﹔在《撒貝寧篇》中,四父加入戰干團正值中華民族危難之時……這些真實的歷史剪影,也提示著我們,國和家的命運攸關,“家國同構”是中華民族漫長演進史中最為深刻的總結。面對歷盡磨難的家族史與千瘡百孔的民族史,我們應有的姿態是在四顧茫然長嘆息,而后,還是要挺拔地向前而去。我們追溯“客從何處來”,只是為了更好地告訴自己“我向何處去”。

(責編:王藝錠、陳苑)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