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制片人張獻民和電影《心迷宮》的導演忻鈺坤在北京大學展開了一場關於“票房盛世下的中國小成本電影現狀”的探討,分享了今年多部受到關注的小成本獨立電影在眾多商業大片中的“突圍”故事。
《闖入者》為什麼票房失敗?
戴錦華認為,國內獨立制片的電影由於DV技術的進步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起步,但長期以來國內電影院線是幾乎不放映獨立電影的。“今年這個情況終於改變了,開始出現匯流的狀態。”戴錦華說,《心迷宮》、《一個勺子》、《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塔洛》等一大批小成本獨立電影或藝術電影進入電影市場,“最明顯的改變是,我們發現這些小成本電影的制作非常精良,不再以制作的粗糙作為標識”。
張獻民為許多獨立電影擔任過制片人,他認為這源於“文藝青年的比例大幅上升”。
戴錦華發現,獨立電影依舊面臨一些發行上的經驗缺乏。“王小帥導演因為《闖入者》而產生的那種悲哀,其實是因為影片投入了很多的宣發經費,大概一千萬那麼多,這麼高的成本,電影面對的就是全國觀眾了。”戴錦華分析《闖入者》票房不理想的原因,是因為它大面積的宣傳,雖然這讓《闖入者》排到全國各個院線,但排的都是非常差的時間段,造成了觀眾找不到它,它也找不到觀眾的困境,“影院就此非常粗暴地宣布這個電影沒觀眾,在市場意義上被否決,是今天所有小成本電影普遍面臨的遭遇”。
對於這種困境,忻鈺坤分享了《心迷宮》獨特的經驗,“從一開始我們就放棄了鋪開的平面廣告,而是選擇了兩百家影院,基本都在一、二線城市,是以往低成本電影口碑最好的院線,意味著這些影院所覆蓋的受眾,都是接受小成本獨立電影的觀眾。” 忻鈺坤說,如果僅僅靠追加發行費用,在影院買廣告、求排片,會產生非常大的浪費,也沒有好的效果,后來《心迷宮》上映足足一個月,票房一千多萬,雖沒有大賺,但每個部門都有盈利。
獨立電影也從拼智力變成了拼實力
分析為何獨立制作的電影會開始嶄露頭角,戴錦華拋出影展的支持、觀眾的成熟、院線的發展等外部因素,一批年輕的70后、80后導演的表現是電影能夠獲得認可的關鍵。“我今年做了三個電影節的評委,看了大量的獨立電影和小成本電影,整體感覺是我們新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出手的高度比之前的導演們不知道提升了多少。”戴錦華看來,年輕一代導演是在活動影像的年代長大的,跟當年電影學院先畫畫、再拍照片的訓練是完全不同的狀態,“別人不告訴你這是導演的處女作,你都看不出來,技巧的圓熟、敘事的能力和剪輯的風格都非常好。”
不過張獻民對當下的小成本電影的處境也提出了一絲憂慮:“對於獨立電影,第一位是經濟壓力,產業電影已經從勞動密集型轉移到了資金密集型,從‘拼人多’到了‘拼誰往裡放的錢多’。”根據張獻民的統計,這個拐點出現在2008年到2010年間,此后中國電影來到了一個拼實力的年代,即使是獨立電影也從拼智力變成了拼實力。張獻民還發現,目前的確有部分影迷代表向影院提出放映需求,以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倒推”小成本電影在商業大片的夾縫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