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管虎導演、馮小剛主演的電影《老炮兒》正式上映,長江文藝出版社也特別推出了電影的原創劇本小說。該書不僅記載了電影的全部原創內容,還對電影做了延伸,豐滿了人物和劇情。
管虎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受到電影時長限制而無法用鏡頭表達的部分,全都寫在了書裡,不僅彌補了心中的遺憾,也讓故事的外延更為立體和豐富。
在《老炮兒》中,曾經風光四九城的老炮六爺,難以適應社會巨變,蟄伏於胡同深處,過著遛鳥、管閑事、發牢騷的無聊日子。某日,六爺和兒子曉波這兩父子間產生巨大情感沖突,導致小炮兒負氣離家出走,不想遭遇暗算,曉波被新崛起一代的“小爺”小飛非法拘禁。為了解救兒子,並償還當年對兒子的愧疚之情,六爺重出江湖。六爺用自己的規矩,試圖擺平事件,卻無奈地發現,無論是這個時代,還是自己的身體,早已今非昔比。
在北京話中,“老炮兒”專指提籠遛鳥、無所事事的老混混兒。管虎解釋說,所謂“老炮兒”,其實就是一類人,是每個時代都會留下碩果僅存的人,他們有情有義,有擔當,有血性,有底線,尊嚴不可踐踏,有些不合時宜,但不會被時代淘汰。管虎說,“電影應該寫不合時宜的人,這樣電影才有價值,寫合時宜的人對我來說一點趣味都沒有。”
小說參考了大量過去北京老炮兒們的原型,對其加工、整合,力圖還原上世紀80年代的“父輩江湖”﹔在追憶過去的同時,又與當下年輕一輩的“小炮兒”們的江湖圈子互為對比。這本書隻花了管虎三個月時間,他從小在后海的胡同裡長大,但他並不想讓故事沉浸在老北京的氛圍中。“還是想寫新北京,今天的北京異化程度已經超過世界上好多國家了,不光是把文化磨滅了,還把人變得很扭曲,這就是我寫的初衷。”
小說比電影的京味更為濃郁,甚至有不少北京粗話。在管虎眼裡,這些並不是粗話,“是語氣助詞,讓人物栩栩如生,也是這個地域的特點。如果去掉這些詞,六爺就成了大學教授,就不是六爺了。所以這是必不可少的,不是個噱頭。”
1991年,管虎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按年齡段分,他也和王小帥、賈樟柯、婁燁同屬第六代導演。但他似乎並不屬於這個群體,當“第六代”在國際影壇上嶄露頭角之時,管虎還在拍電視劇。
2001年,電影《西施眼》入圍金雞百花電影節最受歡迎影片,但管虎的名氣並沒有大起來。其后他轉戰電視圈,先后拍攝電視劇《黑洞》、《冬至》、《七日》、《生存之民工》、《活著,真好》、《沂蒙》等。直到2009年,管虎再次回歸大銀幕,憑《斗牛》獲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上個月,馮小剛因在《老炮兒》中的精彩表現斬獲第52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但管虎坦言,在寫劇本時,並沒有想過由他來演。管虎還說:“六爺這樣的人物一定是真的,演不出來。考慮再三,我把劇本給他,他非常喜歡這個劇本,然后就這麼合作了。小剛導演畢竟不是六爺,他還是個相對內斂的人,而且孩子氣極重,但他骨子裡和六爺有相通的地方,用他的話說,和這個角色有緣分。”
管虎說:“我是電影學院背景出來的,我覺得電影毫無疑問具有文化傳承之功。中國電影到今天,大家都在說故事、說IP,就是胡說八道每天應景的一些東西。可是等這兩年過去,你回頭想,有多少電影史上能記住的人物呢?情節也全忘了。我小時候看的像《祥林嫂》、《林家鋪子》這類電影,后來的像賈樟柯的《小武》、姜文的片子裡那種人物戲、情節戲,對於中國電影多重要!但是這兩年你記住什麼人物了?沒有。那就是我們可能跑偏了。我的唯一野心是玩兒了命地想去塑造人物,爭取在電影史上留下一個值得稱道的人物,這也就是《老炮兒》這部電影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