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溯源·新春特輯·年畫·天津楊柳青】
馬年春節前的津門楊柳青鎮,家家點染,戶戶丹青。
娃娃豐腴,鯉魚肥碩——一張“蓮年有餘”已經有了飽滿的墨線。兩個年輕人端著小瓷鐘、坐著木板凳,慢慢地暈染著娃娃的臉頰。
上午的光線正適合上粉著墨,年已花甲的楊柳青傳人霍慶有在制作中的年畫前踱步。等到年輕人的工作完成,他將一一給畫中的娃娃“點睛”。雖是寸長之地,但卻有眼仁、眼肉、眼青、眼白的復雜區別,需要前后十幾道工序。年輕人說,“這個,必須由霍老師親自完成”。
楊柳青年畫師傅在畫年畫。資料照片
楊柳青年畫在這裡傳承了數百年,藝術上開出了繁花勝景,文化上亦培養出了一種對傳統的虔敬。包括這十幾道工序的“點睛”,楊柳青年畫的制作如同一場儀式——版,要杜梨木﹔紙,是四尺宣﹔畫,須“貢尖”的品相﹔勾、刻、印、畫要純手工制作。老手藝人們相信,每一道工序都是再創作,每一筆勾描都是在復活父輩和祖輩記憶。
在一個大機器印刷甚至3D打印的時代,楊柳青年畫就這樣保持著一種傳統的倔強。
幾度風雨楊柳青
興於明,盛於清——楊柳青創始的確切時間和具體人物已經很難考証。確切的是,這種民間藝術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在歷史中獲得了越來越大的韌勁與彈性。經歷了戰亂和盛世、衰敗和復興、王朝更替和政治運動,五百年來野火不盡、春風又生。
對於“玉成號”第六代傳人霍慶順、霍慶有兄弟而言,楊柳青年畫半個世紀以來的曲折發展,已經足夠跌宕。
“歷朝歷代都沒有重視年畫的,隻有咱們黨和國家重視。”上世紀50年代初,在接到來自政府復興年畫的資助后,父親霍玉棠這樣勉勵霍慶順。作為經歷戰亂的楊柳青老師傅,他找到了“景記”“新記”“靜記”的五位藝人,共同成立了“楊柳青年畫生產互助組”(后擴大為楊柳青畫店),開始了年畫的復蘇。
1960年正月,周恩來總理視察了楊柳青畫店,作出了更好維護傳統文化的指示﹔幾年后,郭沫若先生又為楊柳青畫店題寫了店名。十多年間,更多的星星之火在楊柳青鎮亮了起來。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