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中國文化溯源】甲骨文:復活消逝的歲月【2】

2014年01月28日10:2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甲骨文:復活消逝的歲月

  一枚“甲骨”驚天下

  中原大地,洹水穿豫北安陽城而過。

  2014年1月2日,陽光從東窗照進歸置文物的庫房。

  在離殷墟不遠處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何毓靈和他的隊友們正在修復一個破損的陶罐。陶罐是從殷墟附近的遺址挖掘出來的,已清洗完畢,正待做年代檢測。周圍一排排木架上,井然地陳列著已經復原的各類器物,地上的木框裡放置著要運送到北京做檢測的牛羊骨、人骨,以及少數刻畫著符號的龜甲。

  殷墟發掘80多年來,無數考古學界的先賢與學子,都做過同樣的事——為文物清理塵埃,從物証中發掘歷史。

甲骨文:復活消逝的歲月

  甲骨文“安”字。

  回到1899年,清末,北京。

  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偶患瘧疾,差人從城南買中藥。在買回的一味藥材“龍骨”上,他發現上面刻有符號。深厚的金石學功底,讓王懿榮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古老的文字,於是一面差人去買更多的“龍骨”,一面自行研究龍骨上的符號。最后他認定,這些符號是商代文字。

  消息震驚學界。許多學者加入到搜集甲骨的行列中,一時間“洛陽甲貴”。因販賣龜甲有暴利可圖,古董商將甲骨的出土地點隱匿起來。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派人細心查訪,才得知甲骨出土於安陽小屯村。

  對甲骨的研究,隨即開始。

  1903年,清末文學家劉鶚將他所藏的龜甲拓印整理為《鐵雲藏龜》出版。1904年,學者孫詒讓發表了第一篇甲骨考釋著作《契文舉例》。1917年,甲骨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首次從卜辭中成功輯出商王朝歷代國王世系表,與《史記·殷本紀》載錄的世系對照,發現兩者驚人的相似,說明商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確存在過。

  成湯伐桀、盤庚遷都、武丁拜相、商紂淫亂等傳說,在考古証據的印証下,成為信史。

  1928年,在學者董作賓主持下,殷墟大規模科學採掘正式開始。甲骨、青銅、墓地、城址、作坊、農商遺跡不斷出土,3000多年前殷商先民的生活逐漸顯影。1936年第13次挖掘,YH127甲骨窖穴一次性出土刻辭甲骨17000余片。

  “這樣一來,將有物証可考的中華信史向前延伸了1100多年。因為此前隻有典籍記載,並無實物証據,國外是不承認中華文明是有5000多年的。”一個溫暖的午后,在清華園,已入耄耋之年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闡釋著甲骨文發現的重大意義,“這對學界走出疑古派亦是一個有力的支撐,說明先祖所撰寫的史書並非憑空捏造”。

  20世紀50年代,少年李學勤每日冒著風雪去文津街的北京圖書館閱覽與甲骨文有關的書籍。那時的他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主持“夏商周斷代工程”。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