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山(資料圖)
萬壽山:乾隆為給母親祝壽改造荒山而成
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在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的時候,乾隆的母親孝聖憲皇后要過六十歲生日。乾隆為了給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瓮山就是現在的萬壽山,而西湖就是現在的昆明湖。
當年的瓮山可不像今天這麼漂亮,只是一個什麼也不長的,光禿禿的荒山。西湖原來的形狀也不是今天的樣子,當時看上去像半個月亮,而它的位置是在山的左面,並沒有像今天的昆明湖幾乎包圍了萬壽山。所以從園林的角度來講,這個地方並不是理想的場所。因此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是1749年的冬天,乾隆就動員民工挖湖,把原來西湖的面積擴大。最早的西湖東邊還有一道西堤,等到擴建的時候就把西堤中間的一部分,也就是現在南湖島的那部分留了下來,而其他的部分全部被挖掉了。就這樣一直往東開拓,拓到現在的東堤。從此這個湖的形狀也變了,由最開始的月牙變成了一個桃形,有點仿照西湖的樣子了。這湖裡挖出的土就被堆在了萬壽山上,山的形狀也變了。原本什麼都不長的荒山,被加上土以后又進行了綠化,這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萬壽山。
頤和園文昌閣(資料圖)
文昌閣:比清漪園時代矮了很多
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北端的文昌閣,為一座城關式的建筑。“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眾仙人的一員,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文昌閣是目前頤和園園內六座城關中最大的一座,始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城基上原為三層樓閣,光緒十七年(1891)改建二層。
當年的文昌閣與今天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當年的文昌閣是三層建筑,而且旁邊小亭子有兩層檐。原始的文昌閣比現存的文昌閣高出一大截,而且裝飾更為精美,上面還有一座西洋大鐘。可以看出在清漪園時代的文昌閣整個建筑都是比較獨特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慈禧重修后的景象,因為當時的財政原因,將三層的文昌閣修成兩層,這樣整體的形象和感覺就比清漪園時代矮了好多。
其實不隻文昌閣,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慈禧重修過的頤和園,許多建筑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兩層的曇花閣變成單層的景福閣,三層的香岩宗印之閣也變成了單層,還有許多完全消失的高層建筑,如西堤上的景明樓,湖中心的治鏡閣、鳳凰墩,后山構虛軒、花承閣等。
文昌閣一方面是頤和園的陸地關口,另一方面在建筑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裡面講究對稱。當年的文昌閣裡供奉著文昌帝君,管文的。而與之相對的就是西面的宿雲檐,那上面供奉的是關聖帝君。一文一武,遙相呼應。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