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武術泰斗於承惠病故 系螳螂門傳人創螳螂劍法[圖] 

2015年07月06日11:06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於承惠在電影《倭寇的蹤跡》中的劇照(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7月6日電 (記者許心怡)昨日,武術界泰斗、國家一級演員、編劇、武術指導於承惠因肺病不治在故鄉山東離世,享年76歲。告別儀式將於今日在濟南舉行。

師承螳螂門 自創螳螂劍法

於承惠,1939年出生於蓬萊,一個傳奇的地方,自古就有“仙境”的美譽。自少在武術隊習武,於承惠便以“醉劍”聞名。1963年,因在訓練中腿部受傷,於承惠離開武術隊並進入某機械廠工作。他本是螳螂門傳人,通過業余時間繼續鑽研武學,把螳螂拳的主要技擊風格融入自己的劍法,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雙手劍術,大開大合的劍招中藏著行雲流水的氣勢,開創了劍術套路裡面一個新的領域。

動作影評人雷武龍介紹,於老的雙手劍和那種步法穩健移動的普通雙手劍法不一樣,普通的雙手大劍走的都是兩個正反手揮劍的動作,刺擊也都是點刺后回拉,而於老的劍法多了一個“穿”字,反手雲劍的時候猛地刺出去,取意“螳螂穿林”,讓對手猝不及防,不僅有很高的攻防價值,更具有影視語言所需的觀賞性。而他的步法也非常獨特,用的是醉拳裡面的醉步,左右晃動中不失去重心,雙手大劍跟著身體的走動而動,隨時可以變換路線傷人,讓對手琢磨不透,取代了那種看多了就讓人膩味的劍花和對拆。這樣的動作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時候能迅速吸引觀眾,即便一對多的場面,因為靈活的步法,更容易展示在被圍攻時的走位變換,光靠自己的變動就可以做到需要幾個鏡頭切換才能達到的效果,這是非常難得的。這也是《黃河大俠》和《南北少林》吸引人的原因,直接奠定了於承惠的武學特點。

下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