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中發展才是最好的保護,運用一種永遠不變的技法走下去,注定會被新時代所淘汰……”扎根敦煌,30年如一日從事敦煌壁畫臨摹技藝的畫家高山嚴肅地對記者說。
一處位居梨園之中的工作室,靜謐幽深﹔一身素雅襯衫休閑褲的搭配,隨和親切。近日,隨著“一帶一路”全國網媒非遺採風團走進敦煌的腳步,人民網記者專訪到了敦煌壁畫臨摹技藝的傳承人高山。第一次聽到人們叫他“傳承人”,高山有些不自在,直言“不敢當,敦煌壁畫的臨摹技法才幾十年的歷史,比我臨摹好的畫家比比皆是,作為甘肅人,僅是做了一件自己喜愛又應該做的事情。”
壁畫臨摹不是唐卡 發展中傳承才是最好保護
據悉,敦煌壁畫臨摹是一種很好地保護敦煌壁畫的方法,因年代久遠,如今莫高窟中的壁畫都面臨起甲、空鼓、變色、酥鹼、脫落等病害,有圈內人士甚至擔憂地發出“50年后敦煌壁畫或將消失”的聲音。
當被記者問道如何看待這一問題時,高山承認現實中石窟裡的壁畫確存在這些問題,作為一個畫家,他認為,“在發展中傳承才是最好的保護。一種方法、技藝毫無變化的沿襲終究是會走不下去的,每個時代都是新的,你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而改進,需要不斷補足技法中的不足,尋找操作上的瑕疵,一個個去攻破,這樣才不至於讓古老的技藝失傳,才不至於讓子孫后代后悔。”
深居敦煌30多年,高山臨摹過的石窟壁畫,到底有多少個窟,多少張連自己都已記不清﹔與常人相比,高山於莫高窟、於壁畫之間感情更是難以言說。如何傳承好敦煌壁畫的臨摹技法,如何讓子孫后代看守好祖輩給我們留下的這筆寶貴財富,高山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一個專門臨摹敦煌壁畫的機構。或讓敦煌壁畫臨摹自成體系,被受眾所熟知與接受。
“現在臨摹敦煌壁畫的,基本上都是散兵游勇,比較分散,因為壁畫的臨摹品不如唐卡的普及度,還未擁有固定的作畫群和受眾,所以,無論是從推廣上、技法上,還是顏料革新上都需要大膽創新,以達到名副其實的保護。
在已有60多年歷史的三大洞窟壁畫臨摹方式——“現狀臨摹”、“復原臨摹”和“整理臨摹”中,高山大膽地進行了“再創作臨摹”模擬實驗,並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的手法。“在敦煌壁畫中,大家最熟悉的飛天圖裡基本上都是女身男像,這在現實中很多人是不接受的,覺得仙女怎麼會長成這樣的?為了讓更多人接受敦煌壁畫,我會在原有畫作基礎上,做一點細微調整,考慮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將人物面部畫得更為細膩與唯美一些。”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