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日報訪名家:98歲沙博理生活有些"洋派"【6】

2013年12月12日07: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戴  逸

  靜室問往事

  傾心為清史

  沿著長日不息的電梯回到地面,2007年新建的地鐵站外,從站口往西幾十米,路邊靜穆著的院子,是俗稱段祺瑞執政府的“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仿佛一段歷史隧道,百米間,就從磚瓦嶄新的當代走到了煙雲籠罩的近代。輕叩開這大院子裡一座不起眼小平房的門,聽到動靜,87歲的戴逸先生已經從座位上撐起身子,迎了過來。

  似是無言的緣分,從1958年至今,除了“文革”期間被迫離開到江西的干校勞動,戴逸先生就在這個院子裡,埋頭治史,由近代而至清史,由黑發至皓首。他長居之所,和一生所專注的學術事業,於時空轉換間,奇妙地匯合到了一處。

  說起去年過世的夫人,“相伴六十年,一旦分離”,先生的聲音明顯低沉顫抖起來。把話題轉到正在主持的《清史》編纂上,他才漸漸緩過來,語速也漸快起來,不自覺透出一位學者全身心浸潤在學術領域裡的自在感。

  初冬的陽光從舊藤椅上方的小窗子斜照進來,落在靠牆角的寫字台上。桌面放著幾本封面各異的清稿,密密麻麻的彩色便箋從稿子裡拖出來——乾隆朝、咸豐朝,人物傳記、邦交志……都是戴逸先生正在審改的清史二審稿件。舊藤椅背后靠牆的玻璃櫃裡,也是一本本待審的清稿。這間小小的房間,隻放得下書桌、書櫃,還有戴老的床鋪——每周除了一兩天去清史編委會辦公,其余的日子,他就在這裡,每天審讀6個小時,細心核對、修改甚至重寫。“我的生活,如今一切都圍繞清史,一切都為了清史。”今年是《清史》修撰的第11個年頭。3000萬字的初稿全部匯到案頭,專家的三次審讀也已進入第二道。

  讓戴逸先生覺得充實的,還有與修史同時進行的清代檔案文獻整理工作。檔案叢刊、文獻叢刊,清代軍機處檔案、李鴻章全集、康有為全集、章太炎全集、袁世凱全集……出版的字數已經有幾十億之多。“單單一套《清代詩文集》就有這麼多。”他用雙手比劃起來,神情既滿足又遺憾——與已完成的工作相比,來不及整理的資料更多。夫人去世后,他的身體差多了。“但我也在所不計了,如果我看不完,也自會有后來人。”老人洒脫地笑笑。

  出門回身,冬日的陽光垂落,先生站在門口輕輕揮手,衣袖邊,仿佛都是歷史的光芒。 

  (虞金星)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