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蘆(資料圖)
糖葫蘆的由來:南宋光宗帝為愛妃治病所用 后流入民間
南宋光宗皇帝名趙惇,年號為“紹熙”。紹熙年間,宋光宗最寵愛的黃貴妃生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無奈隻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后說:“隻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后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
在宋朝年間便開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歲時記》記載:冰糖葫蘆,乃用竹簽,貫以山裡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現已成為中國傳統小吃。冰糖葫蘆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
北京烤鴨(資料圖)
北京烤鴨的由來:始於明朝南京
烤鴨歷史悠久,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當時《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北京烤鴨則始於明朝南京。
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隻”。宮廷裡的御廚們就想方設法研制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於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鴨是選用肥大的草鴨為原料,淨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據說,隨著明成祖(即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后,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裡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挂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挂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挂爐”時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並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裡而且還使得“北京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而“金陵片皮鴨”隻能在港澳、深圳、廣州等南方幾個大城市的菜單上才能見到。
![]() | ![]() |
延伸閱讀:
(責編:易瀟、許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