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周有光>>各方評說
人民網>>文化>>正文

蘇培成憶恩師周有光: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蘇培成

2015年01月09日14:55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蘇培成憶恩師周有光: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難忘師恩】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我的老師周有光

作者:蘇培成

蘇培成憶恩師周有光: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周有光(右)、蘇培成合影。資料照片

  周有光

  1906年出生,江蘇常州人,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研制者。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中方顧問、《漢語大詞典》首席顧問。他的著作匯編為《周有光文集》二十卷,2013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蘇培成

  1935年出生,天津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名譽會長,主要從事現代漢字和語文現代化的研究和教學,出版著作有《現代漢字學綱要》等。

  我是周有光先生的老學生。

  1960年暑假后,我在北大中文系讀四年級。那學期,系裡開設了“漢字改革”的課程,講課的是周有光先生。周先生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但見面是第一次。那時,周先生50多歲,精力旺盛,一口氣連上三節,從下午兩點講到五點,站著講,也不喝水,課間休息時搬把椅子就坐在講台上。周先生講課語調平緩、吐字清晰、邏輯嚴密、論述精辟,講課的重點集中在漢語拼音方案制訂中的各種學術問題。對漢字改革問題,我本來就比較關注,可是缺少理論根底。周先生的課使我開了眼界,使我認識到語文改革指的是社會語文生活的改革,而不是語文本體的改革。那個年代,師生間隔著一堵看不見的牆。上了一個學期的課,我沒有和周先生說過一句話,周先生也不認識我這個學生。

  “文革”結束后,學術環境逐漸寬鬆,語言文字的應用研究受到了重視,我和周先生開始有了來往,得到了周先生的許多幫助和鼓勵。

  一件是關於漢字性質的研究。這是漢字研究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可是傳統漢字學對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20世紀80年代,周先生和我先后注意到這個問題。周先生在1987年發表了《文字類型學初探》,提出了文字“三相”說,認為漢字是意音文字。我在這個時候研讀了索緒爾、布龍菲爾德、趙元任、呂叔湘等前輩學者有關的論著,接受了他們的意見,理出點頭緒,在2001年發表了《漢字的性質》的文章,認為漢字是語素文字。周先生對論文的寫作一向是極為認真的,一篇文稿寫出后要不斷修改完善,最后才定稿發表。2005年周先生在寫完《文字學新發展》后,開始寫《漢字性質和文字類型學》。就在那年3月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周先生給我發來9封信,寄來了《漢字性質和文字類型學》的九次修改稿。

  在3月26日的信裡周先生說:“昨天剛剛寄給您一封信,又收到您的2005-03-23來信。我們這樣不斷來往切磋,今天恐怕是很少的現象。我覺得很有意思。”這篇文章最后發表時,周先生寫了幾句話:“多數人認為現代漢字是‘語素文字’。一些人認為現代漢字是‘意音文字’。這兩種說法並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補充的。分歧發生在,各自抓住一個方面的特征。前者以‘語言段落’為根據﹔后者以‘表達方法’為根據。兩個方面的特征是同時並存、彼此說明的。兼顧各個方面,就能得到完整的看法。”我從周先生的寫作過程裡明白了前輩學者是怎麼研究問題的,怎麼聽取意見的。周先生多次把文稿給我學習,對我是引導也是鼓勵。

下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