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古時有"曌"現有"Duāng" 網絡生造字引熱議/圖

2015年03月23日09: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古時有"曌"現有"Duāng" 網絡生造字.怎麼看?

古時有

  圖二

古時有

古時有

古時有

古時有

  近日,一部由功夫影星成龍代言的曾被工商部門打假的廣告被網友們進行了新一輪的惡搞,視頻中的一個“duāng”成為了最熱門的符號。很快,網絡上掀起一股最新的造字浪潮,“duāng”字變身順勢而生。這些網絡生造字是會倏然而逝,還是會影響深遠?面對網絡生造字,你是什麼態度?一笑置之?積極加入?還是憤而攻之?

  網絡生造字再次走紅

  生造字並不是近幾年才出現。早在唐朝,朝臣宗秦客就造了“曌”(zhào)字,獻給女皇武則天,意為“日月當空,普照天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祿興總結說,如今的網絡生造字從字形來源上說,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罕用字、生僻字字形表達現代意義,例如“囧”,本意是“光明”,現在更像是一種表情符號,被賦予“憂郁、無奈”的含義﹔第二種是借現有漢字進行會意組合,例如,前不久造出的“qióng”,就是三個“買”字的疊加,意思是不停地買就會把錢花光,最后變窮﹔之前流行的“槑”和“嫑”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槑”(méi)是兩個“呆”的組合,原是“梅”的異體字,后被網名用來形容某人呆上加呆。而“嫑”(biào)就是“不要”的意思,發音也正是原詞的連讀﹔第三種就是網絡獨立的生造字,例如現在流行的“duang”。除了李祿興副教授所總結的3種生造字之外,還有一種“新意字”,即在原意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含義,10年前流行的“偶(我)”、“粉(很)”還有“銀(人)”等皆可歸到此類當中。

  網絡生造字的走紅,引起眾網民的圍觀。不少網友表示,沒想到漢字還可以這樣“玩”,也有部分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借勢造字進行廣告宣傳,曾在T恤上印生造字就是一例。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持明確的反對態度。他說:“字不同於詞,字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書寫符號系統,需要一定的規范,這樣才能保証文字在記錄語言時的准確性和可溝通性。網絡作為新媒體,具有傳播快、受眾廣等特點,更應慎重使用此類文字,尤其應該注意是否用在引號中,是否明確標識出戲謔、娛樂的語境。”

  李祿興則認為,對於網絡生造字,我們一方面要抱以寬容的態度,因為網民的發明創造以及人們追求“新、奇、特”的心理是難以阻擋的﹔另一方面,我們要意識到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在文化交流傳播中的重要作用,注意規范用字,避免誤導社會和受眾。

下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