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家鄉在河北涉縣。十幾年前,這座山間小城曾經隻有兩條主街,被戲稱“一個交警指揮全城”。落后的經濟,讓人們的生活極為拮據。今年過年,我路過那個破舊的交通崗時,幾乎被洶涌的人潮裹挾:路旁的小廣場上,孩子們在蹦床上歡聲笑語﹔年輕人端著玩具槍,瞄准面前的靶堆﹔中年人在彩票攤上試著手氣,笑著刮開又丟棄﹔廣場的中心,竟然架了一座巨大的颶風飛椅——隨著中央“大傘”的轉動,吊椅不斷地升高和旋轉,空中不斷傳來乘客的驚叫。隊伍排了很長。像這樣的場景,縣城裡到處都是。
我許久沒有回鄉,想去以前的學校和房子附近看看,懷懷舊。沿著記憶的道路走下去,兩旁開始出現很多新的建筑,高大漂亮。走到原來住過的家屬樓的位置,才發現是一片荒地,野草早已將其佔領。
回到邯鄲,這裡也一樣有許多再也走不通的道路、再也找不到的房屋。“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的口號,大拆大建的工程,讓外出的游子每一次回家都恍若隔世。
這是過去幾十年間,中國這片廣袤土地上並不鮮見的場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被拆去夷平的老建筑、消失的樹木與河流……同時,再也不見的街頭手藝、曾經的舌尖記憶、被電子玩具替代的兒時玩具、甚至是越來越少被使用的鄉音,都見証著時代的滾滾洪流之下“家鄉”面貌的變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如果說古代的鄉愁是“物是人非”的落差感,那麼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愁則染上了“物非人是”或者“物非人亦非”的些許荒誕—承載記憶的物質載體消失了,記憶將何處安放?這是太“現代”的鄉愁體驗,是個人的感懷,也是時代的疤痕。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鄉愁”這個古老又詩意的概念,少見地出現在中央文件中。“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說的是城鎮面貌,是環境保護,更是文化傳承與情感維系。雖然現代化、城鎮化的大潮不可逆轉地會帶走許多事物,但盡力讓鄉愁在這洪流中有一片“安身之地”,固住“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鄉情鄉心,本身也極重要、極有意義。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