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的美妙——
遠離過故土的人才體味得出
大年初七,大雪,父親遠行。
年前,父親同家裡講,年后他要去吉林打工。一直未離開過故土的奶奶一聽就急了,“那裡那麼冷,你這個身體能行麼?”
“有同伴兒,去試試,不行就回來。”父親工齡30多年,月薪還不到2000塊,而家裡的房價早就漲到了一平方米4000元的樣子,父親想出去試一試。
父親出發的那天,奶奶大半天沒吃飯,一宿沒睡著,除了擔心還是擔心。
由於縣城裡企業的效益普遍不好,四五十歲還出去打工的人並不少。過年的時候,恰逢有個叔叔從博茨瓦納打工回來,他們在那裡工作了16個月,這一期已經結束,正在找新的打工的地方,或者是印度尼西亞,或者是其他。還有兩個叔叔在伊拉克打工,那裡的局勢卻又那麼不穩定。
男人出去打工,女人在家照顧老人,是這個年齡段的基本狀態。而這個沒有選擇的選擇不外乎是為了多掙幾個錢。親友相聚,聽到最多的就是退休金漲到多少了,工資漲了多少了。之后永遠是對機關、事業單位的羨慕。在當地,公務員、醫生、老師被視為3個最優質的職業,薪水高,退休工資也高。
這幾年,家鄉變化確實不小。路上的車明顯多了,家庭買車的也越來越普遍,一般是10萬元左右的車,間或也能看到六七十萬元的私家車。樓盤也越來越多,冠以什麼花園之類的名稱,購物中心也一家接一家地開,連在這裡生活了十幾年的我,都覺得這裡陌生、新鮮。大概13年前,這裡還沒有大型超市,公共汽車才有兩三路。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