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沒變的仍舊是人們的希望,希望走出縣城,去更好的地方發展。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回到縣城進不了機關事業單位,就意味著薪水很低還隨時有失業的危險。對一般家庭來說,從孩子讀小學就開始灌輸一種理念,,不外乎,不好好讀書,考不上好學校,就找不到工作。
即使走得再遠,故土還是難離。不論中老年還是年輕人,無論走得多久,一回到家,就能自動轉換成鄉音,而這種鄉音的美妙也隻有遠離過故土的人才體味得出。
曾經的一堂現代漢語課上,主題是方言,每位同學要用家鄉的方言介紹自己。一位來自浙江的同學不會說方言,使得任課老師深深憂慮。不曾想到,這樣的憂慮,我在故土竟也相遇。
親朋家有幾個幼小的孩子,兩歲到5歲不等。素日裡,他們與家長的交談,已經變成了夾雜著口音的普通話。於是走在街上,我也刻意觀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講普通話已經變得很普遍。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讓孩子講普通話是因為覺得方言講出來難聽,覺得土。
鄉音無改鬢毛衰,這裡面藏著的是身份的認同。每次下了火車,聽到客車師傅用鄉音招徠客人,那個熟悉勁兒,就是告訴我,到家了。
初八晚上,父親終於到了目的地。在那裡有許多像他一樣背井離鄉的人,操著不同的方言。工作的時候可能會使用普通話,但同鄉之間,跟家裡問候的時候,用的還是鄉音。
而我,也離開了故鄉,回到了北京。在那片叫做故鄉的地方,隻剩下母親,操持家務、供養雙親。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