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詩歌文學
人民網>>文化>>正文

梁衡:我的閱讀經歷【5】

梁衡

2015年04月27日09:06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五、有閱讀,人不老

大約在30多年前,1984年,我的人生有一個小挫折。也許是境由心生,我注意到當時的一個社會現象。當年被打成右派的知識分子雖都落實政策回城安排工作,但結果卻大不相同。很多人身體垮了,學業荒了,不能再重振旗鼓,隻有坐家養老,等待物質生命的終了。有一部分“右派”卻神奇般地事業復起,演戲、寫書、搞研究等,又成果累累,身體也好了,精神變物質。這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沒有停止讀書,反而趁機補充了知識,補充了生活。我又聯想到“文革”中很多學者都是靠讀書挺了過來,並留下了著作。我當時有感寫了一首小詩以自勉:“能工作時就工作,不能工作時就寫作。二者皆不能,讀書、積累、思索。 ”也就是那兩年,我完成了40多萬字的《數理化通俗演義》和重讀了一些理論經典。我的一位官場朋友,受挫折后就去讀書,他說讀書可以療傷,后來也很有學術成就。毛澤東在病床上一直讀書,到去世前的70多個小時還在閱讀。隻要有閱讀,人就不會倒,不會老。

什麼是閱讀?閱讀就是思考。閱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隨意地、可有可無地觀看。是有目的的、帶著問題觀看,是一個思維過程,邊看邊想。比如,我們說:閱兵、閱卷、閱人、閱盡人間春色,就不說“看兵、看卷、看人、看盡人間春色”。而對不須太動腦子的,淺一點的東西,消遣、娛樂的,則說看,不說閱。如看電影、看風景、看熱鬧、看耍猴,不說“閱電影、閱風景、閱熱鬧、閱耍猴”。所以當我們說閱讀的時候,心境是平靜的、嚴肅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廣義來說,人有六個閱讀層次,前三個信息、刺激、娛樂,是維持人的初級的淺層的精神需求,可以用 “看”來解決。后三個知識、思想、審美,是維持高級的、深層的精神需求,則隻看不行,還要想,這才是真正是的閱讀,可稱為狹義的閱讀。現在電子讀物盛行,主要承擔提供信息、刺激和娛樂的任務。它的特點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帶來另一個問題,淺顯、浮躁,形象思維多,邏輯思維少。這有點像計算器的普及,很多人不再費力心算。德國有一個街頭測問,多數人不能背九九表。這作為生活實用可以,但作為人的思維訓練,生命進化,卻是一大缺陷。錢學森年輕時在美國讀書,幾個好朋友相約,大家都不看電視。他到晚年還自己剪貼報紙。文字是有一種神奇的誘導人思考、豐富人精神的功能。我注意觀察,很多干部家裡沒有書架,這是一種精神缺失。一次給干部講讀書,我說閱讀是為了精神生命的成長和延長,要把這種精神生命延伸到下一代。就算你自己實在不愛看書,為了后代,在家裡也希望能裝出愛讀書的樣子。散場時,有人邊走邊說:“今天回家后,不讀書也要裝裝樣子了。”一說到為了后代,這個道理一下就明白了。

2015年2月28日 

上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