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晚年在上海的寓所裡。(圖片來源:新華社)
【大家說】
“我在寫作中所走過的路與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無論對於自己或者別人,我的態度都是忠實的。我願意它們廣泛地被人閱讀,引起人們對光明的愛惜,對黑暗憎恨。我的文章是寫給多數人讀的。我永遠說著我自己想說的話,我永遠盡我在黑暗中呼號的人的職責。”——巴金
名家敬佩:蘸著自己的心血寫作
曹禺夫人李玉茹:他和曹禺相差六歲吧,當時都是很年輕的人,誰都想出人頭地,所以要無私地把別人推出去,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曹禺這種朋友很少,能跟他說,指出他的毛病,讓他不要再寫應酬文章,多留點東西的朋友太少太少,隻有巴金。
賈平凹:巴老的道德和文章,都是當代作家的一面旗幟。我有幸在杭州見過巴老一面,當時,我推著巴老的輪椅在西湖邊的草地上轉了一圈。巴老的作品就在那兒,那些文章,那些話,沒有大勇氣者、沒有高貴人格的人,是寫不出來,說不出來的。
肖復興:作為讀者,我喜愛他“蘸著自己的心血”寫出來的作品,那裡洋溢著善良、真誠、正直、朴素和廣博的愛。我敬重他“揪出示眾的首先是自己”的懺悔的勇氣和品格,這是我們中國文人尤其缺乏的。
金庸:當年在《大公報》上讀到巴金《隨想錄》,當時自忖,如果我遇到他那樣重大的壓力,也難免寫些違心之論,但后來卻決不能像他那樣慷慨正直地自我檢討,痛自譴責。
冰心之女吳青:母親把巴金舅舅比喻成熱水瓶一樣裡熱外涼的人,而我感覺他更像液態的火焰,外面看不到熊熊的火焰,但裡面卻是滾燙的液體,有大憎和大愛,愛得深切,也憎得鮮明。
老舍之子舒乙:他曾寫信告訴我:“托爾斯泰一生沒有達到的人生理想就是言行一致,這正好也是我的追求。我始終以托爾斯泰為榜樣,雖然這太難了,但我還是要像他學習。像我這樣一個老病人,要打起精神來重新生活,繼續前進。”
(文字:王鶴瑾 文本綜合: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瀟湘晨報、文匯報、人民政協報等)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