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巴金10周年祭: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是因為我有感情

2015年10月17日08:00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他曾無怨無悔的為我們留下一部部傳世之作,字裡行間盡在表達“真”與“善”,他愛真理,忠實地生活﹔他愛寫作,但他認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是因為我有感情。”著名劇作家曹禺曾高度評價他,“你是文學巨人,高舉火炬照亮人心。你是光,你是熱,你是二十世紀的良心。”。他,就是“人民作家”巴金。2015年10月17日,在巴金逝世10周年之際,我們不單只是紀念巴老,更是對巴老的文學作品和思想的一次更深領悟,領悟他的愛恨、領悟他的人生境界、領悟他的青春和理想。

巴金(資料圖)

【關於書】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今天回顧過去說不到什麼失敗,也談不到什麼成功,我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這一生。”——巴金

創作之路:把心交給讀者

作家要打動讀者的心,就要把心交給讀者。巴金就是這樣一位與讀者“交心”的作家,他曾說,“每一本書、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來有數不清的作家,讀不完的作品,盡管生活環境各異,思想信仰不同,對人對事的看法不一樣,但是所有真誠的作家都向讀者交出自己的心。”

1904年11月,巴金(原名李堯棠)生於成都北門一個官宦之家,“有將近二十個長輩,有三十個以上的兄弟姊妹,有三四十個男女仆人。”1927年1月,23歲的巴金遠赴巴黎留學,各種思想沖擊著他年輕的心。身處異國他鄉,巴金想念祖國與親人,他的感情無法宣泄,於是開始用筆傾吐他的愛與恨、悲哀與歡樂、受苦與同情、希望和掙扎,1929年發表了處女作《滅亡》,以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該作品發表后引起轟動,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

上世紀30年代,巴金回到上海,並發表“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盡管他也承認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愛情小說,但他仍然“勉強把戀愛作為小說的主題”,因為他想用戀愛來表現人的性格。隨后他又完成了“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秋》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蕩,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直到今天,這部著作仍激動著許多青年的心。

巴金夫婦與子女(資料圖)

因書動情《家》帶來了家

如果說巴金在一生中隻有過一次“動情”的經歷,那麼惟一的對象就是曾經陪伴他走過大半人生旅途的妻子——蕭珊。

1936年,32歲的巴金以小說《家》而成為青年之心中偶像,在文學創作和翻譯兩方面已聲譽卓著。當時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全身心地投入事業,無暇顧及兒女情長。在給他寫信的愛國學生中,有一個落款為“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給他寫的信最多,他們通信達半年之久,卻從未見面。最后,還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

那天上午,巴金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約定的飯店。一會兒,一位梳著學生頭、身著校服、閃著一雙明亮大眼睛的女生出現了。她一眼認出了巴金,快活地笑著,好像見了熟人似的從廂房門口走了過來:“李先生,您早來了!”那一剎那,巴金心裡的某根弦被撥動了……她就是蕭珊,那年她18歲。此后,兩人開始了長達8年的戀愛。

1944年5月1日,巴金和蕭珊結婚了。

愛書如命:錢是用來買書的

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是出了名的。在他的童年時代,剛進書房識字不久,就愛上了文字,並養成了孜孜不倦的讀書習性。家裡收藏的舊書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來,看到哥哥弟弟們買了新書,就搶著看。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了,但是省吃儉用,他還是要買書。一天,一向依著他的蕭珊實在忍不住對他說:“家裡已經沒有什麼錢了。”不知道家裡到底有沒有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的巴金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第二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巴金不僅愛讀書。也愛藏書。他書房內四壁都是書,客廳裡也順著牆放著四個大書櫥,連走廊、過道也有書櫥。他的朋友也喜歡書。經常彼此交換著看。他買的書很雜。各種各類的書都有,特別喜歡那些有名家插圖的精裝本。書籍成了他最寶貴的財富。晚年時,他多次向北京圖書館、母校捐出了自己心愛的書籍。

 

下一頁
(責編:陳苑、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