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
家裡看書,路上寫作
[文化頻道]:您擁有學者和官員的雙重身份,您的時間會怎樣分配呢?您在故宮事務這麼忙,平常哪有時間抽出來看書和做學問呢?
[單霽翔]:因為調到故宮這樣一個大的知識熔爐裡面,我覺得自己的學識、經驗,和故宮很多專家學者沒辦法比,所以學習的壓力確實很大,工作又確實很繁雜。我每天一般是晚上,個人時光很悠閑,打開台燈,把茶沏上,就開始看書。那個時候,我覺得是一天最清靜的時光,也比較珍惜。
我在家裡不大寫東西,主要是看書,因為書主要在家裡面,寫東西一般在路上,比如在每天上班、下班的路上,因為周圍的風景都看過幾十遍、幾百遍了,沒有必要看﹔還有在出差的路上,這樣的時間,一般就把看書的體會、工作的體會寫下來。每天來回總能夠寫上幾百字吧,出差一次,要坐飛機、坐火車,總能寫上幾千字吧,日積月累,也寫了不少,有的是能夠出版,讓大家評論,或者共享,我覺得這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
[文化頻道]:您除了看一些文物類的書之外,平常還喜歡哪些方面的書呢?
[單霽翔]:平常看歷史性的書籍和文化評論的書籍比較多,當然看專業的書籍,一般用的時間更長的時間。
[文化頻道]:看專業的就是文物類那些?
[單霽翔]:文物類的和建筑類。
[文化頻道]:您50歲的時候去清華讀博士,當時出於怎樣的考慮,您下一步還有怎樣的學習計劃呢?
[單霽翔]:更早一點,吳良鏞教授就跟我說,希望我讀博士,但當時的工作條件不允許,因為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當主任的時候,每天都要十點、十一點下班,北京城的建設很快,所以那時候沒有學習的條件。后來到了國家文物局工作,每天六七點,大樓裡就沒人了,都下班了,不像原來都很晚下班,覺得時間開始有一些了,就趕緊報名考試,最后被錄取了,讀了四年半。我對吳先生說,再讀半年,我的論文會寫得更好一些。吳先生說可以了,你已經付出了。
后來,我確實還挺受鼓舞的,給我得了清華大學的優秀論文獎,當時有9個評委。從畢業那一天,我就改變了我的習慣,從那天起,我覺得每天不讀二三個小時書、不寫一些東西,就覺得好象有事情沒有做,有任務沒有完成。從那天開始,我說我每年寫一本書吧,現在慢慢的積累下來,寫的速度就加快了,也就出版得比較多,這是一個專業的習慣問題。比如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他們寫一本書會很慎重,他們每一句話都要經過歷史的檢驗,甚至要經過后代的檢驗,所以他們會非常慎重地傳播自己的知識。但是,我們搞建筑學的,有感而發的東西比較多。自己還沒有深入思考成熟的,有時候需要跟別人交流,我們就把它寫出來,所以那個書經不住歷史的檢驗,但是我覺得是和大家分享,供大家提出批評,也是一種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