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舌尖上的“非遺” 揭秘美食背后的歷史傳說

2015年06月11日07:14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6月13日是我國的第十個“文化遺產日”。其實,有不少文化遺產常伴我們身邊,只是大家未曾留意。燒餅、豆瓣醬、龍須面……這些平常的食物,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這些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食,你是否品嘗過?它們背后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下面就讓小編為您揭秘美食背后的歷史傳說。

南翔小籠包(資料圖)

南翔小籠饅頭原是“大肉饅頭”

“南翔小籠饅頭”是1871年南翔鎮的黃明賢創制的,距今已有143年歷史,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了解,“南翔小籠饅頭”原名“南翔大肉饅頭”,以皮薄、餡大、汁多、味鮮、形美著稱。據《嘉定縣續志》載:“饅頭有緊酵鬆酵兩種,緊酵以清水和面為之,皮薄餡多,南翔制者最著,他處多仿之,號為翔式……”

據了解,清朝同治十年,黃明賢對“大肉饅頭”進行改良,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並且用不發酵的精面粉為皮,餡料用的豬腿精肉都是用手工剁成的,肉餡裡還加上肉皮凍。肉皮凍的制作也很獨特,不用味精,而用隔年老母雞燉湯把肉皮煮化成凍拌入肉餡,餡裡撒入少量研細的芝麻,加入蟹粉或蝦仁或春筍。

小籠包上籠蒸時嚴格控溫、壓力和火候,根據溫度調整3-10層的籠屜高度,旺火沸水蒸5分鐘,出籠時呈半透明狀。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著姜絲,咬一口南翔小籠,其肉餡裡鮮美的湯汁,令人感覺余香在口,回味無窮。作家梁秋實曾在《雅舍談吃》一書裡寫道,“捉住小籠包的皺褶處猛然提起,輕輕咬破小籠包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而吃的樂趣就在那一提一吸之間。”

下一頁
(責編:易瀟、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