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蜀錦曾是古代奢侈品 僅皇室貴族、達官貴人能使用

王浩野

2015年10月13日08:42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蜀錦曾是古代奢侈品 僅皇室貴族、達官貴人能使用

  考古專家還原漢代織機。

  專家復制漢代織機展示織錦。

  漢代織機出土場景。

  今年9月,由國家文物局與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全國26家文博考古單位參展的特展“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在杭州開幕。10月11日,本次展覽中最重量級的展品——成都老官山出土的漢代提花機模型“空降”杭州。自2012年出土以來,這些2000多年前的木頭,經過了兩年多的復原,首次向公眾亮相。

  有“錦官城”美譽的成都,之前鮮有織品和紡織機器出土。西晉時期,左思在引得“洛陽紙貴”的《蜀都賦》中描述東漢成都“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這一場景,終於有了實物佐証。這批來自漢代的提花機模型,是世界考古發現中至今唯一的提花機模型。2000多年前,華夏子民如何創作復雜紋樣的絲織品?謎團或將就此解開。

  解開 一個謎團>>>

  錦是諸葛錦織機並非諸葛亮發明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詩仙李白提到的古蜀國第一位蜀王蠶叢帝(約當距今4000—4500年寶墩文化時期),相傳就是位養蠶專家。古人是何時開始用蠶絲織錦的呢?至今為止,苗族把五彩錦稱為“武侯錦”,而侗族婦女織的侗錦又稱“諸葛錦”,甚至有人以為,神機妙算、善於發明的諸葛亮,就是織機的發明人。

  紡織,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就有了中國人開始紡織的証據。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織機構件,是在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遺址中,不過當時還要靠人工穿線,不能由機器“自動編花”。

  再往后,織機都存在圖像上,現代的人隻能推測出原理,究竟是誰發明的,沒有文獻記載。即使有“錦官城”美譽的成都,現在織造正宗蜀錦的機器“小花樓”,源自宋代,那時的機器具體長啥樣,無可考証。

  然而,考古卻給大家送了個大驚喜:東漢的蜀人織機實物,比宋代還早了1000年。2012年在成都老官山漢墓發掘的這4個織機,一大三小,大的高50厘米、長70厘米,每一個榫卯結構都清晰可見。看來,早在諸葛亮出生的200多年前,可以“自動編花”的機器就已經在紡織作坊大規模使用了。諸葛亮沒發明織機,對蜀錦亦有貢獻:改善了制錦工藝,並在南征時把織錦的方法傳授給雲貴地區的少數民族。

  “這4台織機模型是目前發現的全球最早的提花機模型,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紡織史、科技史的空白。”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說,提花技術是紡織史上的裡程碑,它的核心技術就是編制提花程序,把它貯存在織機的綜片或是與綜眼相連接的綜線上,來重復控制提花的動作,可以說是電報、計算機等近現代科技的先聲。

  找到一個証據>>>

  錦易留,機難尋,古代高超技藝有了實據

  “我們從事中國古代機械史研究的學者,最苦惱的是見不到‘真佛’,因為古代機械全部或者大部分部件都是木制的,極易腐朽。”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說,之前的研究方法或是查閱文獻,或者分析古代紡織品,而這4台織機模型是彌足珍貴的第一手實物資料。

  成都的蜀錦織繡博物館裡,收藏的最早的實物織機是清代的丁橋織機,再往前的實物,便無法再尋。木制的織機,因其材質“環保易降解”,保留下來實屬不易。而老官山出土的織機模型能夠保存,是因為成都獨特的地層:地下水豐富,在“飽水”的情況下,織機的澡一泡就是2000多年。

  然而想“脫水”,卻是難上加難。這些織機模型,又在水裡泡了兩年多。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肖嶙說,2012年夏天織機出土時,為了減少織機模型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工作人員是連夜用尼龍線整體加固,並泡沫紙包裹好,送回了文保中心。在那裡,考古人員僅清洗了一下污泥,就把織機浸泡在了乙二醛為主要成分的藥水中。尚未展出的兩部織機模型,至今還在藥水中浸泡著,時間已經超過3年。

  “我說糟朽,大家不一定聽得懂,就說‘豆腐渣’吧!”肖嶙說。織機在水裡泡了2000多年,已經空掉的細胞,全靠水來支撐形狀。新鮮木材在晾晒時尚且要開裂,織機的木頭若是直接晒干,就會一碰就散。

  在織機浸泡時,研究人員也沒有閑著,他們早就制作了“復制品”並且研究其原理。最終的“復制品”,也就是此次在杭州展出的原大織機,是一種此前研究人員沒有估計到的,具有動力原理的織機,是中國現可考織機的最早版本。

  還原一段歷史>>>

  “寸錦寸金”,蜀錦曾是古代奢侈品

  “大家對錦不熟,是因為它從來都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消費的產品。”紗、羅、綾、絹、緞……在11種絲織品中,最高級的奢侈品就是錦。用隻有頭發1/10粗細的蠶絲編織出紋樣,古時也隻有皇室貴族、達官貴人才能使用了,因此一向有“寸錦寸金”的說法。

  可別以為只是簡單的縱橫交錯,就能編出錦了。漂亮的錦緞,和“雙面繡”一樣,正反都是花紋,只是正反的顏色剛好對調。如此精細的手工藝品,也是件耗時耗力的事情,此次復原的原大織機,只是織出較為普通的花紋,兩位工作人員齊心協力,一天也隻能織出一寸左右。而蜀錦織造技藝的全國唯一傳承單位“蜀江錦院”,熟練技師一天也隻能織出10厘米左右的蜀錦。

  即使如此費時費力,最初的蜀錦,依舊是最直接的用途:制作衣裳,相當於現在的“高定”。在唐天寶年間,9匹絲綢就能夠買一匹馬﹔現在,蠶絲每公斤在700元左右,原料就如此“值錢”,織出的錦價格自然是成倍增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顧問黃修忠,從事蜀錦行業已經60多年,他說,解放前,蜀錦還在做被面、衣物等產品,但是后來,蜀錦的地位越來越高,成為了高檔的工藝品,蜀錦也開始產品轉型,制作最多的還是挂屏、香包、坐墊等產品,走進了越來越多的“尋常百姓家”。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浩野

  /同步播報

  老官山不止織機“扁鵲竹簡”也在攻關研究

  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其實不只是4個織機模型,墓內還發現了高約14厘米的漆人像,五官、肢體刻畫准確,人像身體上用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絡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不同部位還陰刻了“心、肺、腎、盆”等線刻小字。考古工作人員說,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

  而在3號墓地,還出土了920余支醫學竹簡,由於年代久遠,竹簡上的文字通過肉眼難以識別,考古人員通過紅外掃描,破解了其中部分內容。醫簡中可考的《敝昔醫論》、《經脈書》、《脈數》、《五色脈診》等都屬於扁鵲的經典言論。

  其中,醫簡上的“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很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考古專家推測,出土的部分醫簡可能屬於失傳的扁鵲學派醫書。

  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透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經組織了北京、四川等多地的專家,在對醫簡內容進行系統的研究,預計明年將會有階段性成果出爐。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浩野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