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在不同時代的青春話語裡,偶像的含義各不相同。在這些偶像身上,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閃爍著時代精神的光芒。今年是國慶65周年,在國慶節到來之際,人民網文化頻道特推出獨家策劃《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時代偶像》,邀請30位名家,講述他們心中的“時代偶像”。
葉匡政(資料圖)
“人一生中的偶像會有很多,因為偶像是一個尋覓的過程,是會變化的,在不同時期的眾多偶像中,甘地對我的影響最大。”在談到自己的人生偶像時,葉匡政著重談到了印度聖雄甘地。
中學時期,葉匡政就從歷史課本上讀到過甘地的故事,隨后,他想法設法找到了不少有關甘地的書籍來閱讀,包括甘地的語錄、自傳,跟甘地有關的詩歌等。“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張對我的影響很大,他用自己的精神信念阻止了暴力的蔓延,拯救了當時正處於黑暗時期的印度。”葉匡政說。
“但中國人想要學習甘地是有些困難的”,葉匡政分析說,甘地倡導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張是在印度當地重要的信仰支撐下才得以實現的。印度民眾大多數信仰印度教,而甘地崇尚“仁愛”,這與印度教的教義十分吻合。
“非暴力不是不傷害這麼簡單,而是要懷著一顆仁愛之心去面對一切,他認為愛是一種寬恕,人生不應該充滿怨恨和報復”,葉匡政十分認同甘地的這種思想與信念,他坦言,自己在青少年叛逆時期難免也會被一些暴力的思想所影響,但由於受到甘地“仁愛”信念的影響,葉匡政開始不斷修正自己對很多問題的看法。“甘地教會我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一顆寬恕的心去看待問題。”葉匡政感慨地說。
【名家簡介】
葉匡政: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著有詩集《城市書》、文化評論集《格外談》、長詩《“571工程紀要”樣本》等,編有《孫中山在說》《大往事》等書,主編過“華語新經典文庫”“獨立文學典藏”“獨立學術典藏”等多套叢書。現為香港《鳳凰周刊》主筆、信孚研究院研究員,曾是《南方周末》、《新京報》、《北京青年報》、香港《東方日報》等數十家海內外媒體的專欄作家。獲過台灣雙子星國際新詩獎、首屆中國新銳媒體評論金獎等。
【國慶65周年·回望“時代偶像”】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