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故宮展出"天下第一吻"漢代石雕 揭秘漢朝雕塑[圖]

2015年10月17日09:30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故宮展出"天下第一吻"漢代石雕 揭秘漢朝雕塑(圖)

  人人都是藝術家

  為何在全國各地之中,四川出土的漢代遺存最豐富,且藝術水准享有盛名?朱成猜測,當時手藝人門檻不高,人人都可從事這個行業,靠著口口相傳和言傳身教,可能學兩遍就能上手創作。而且四川多山,盡管交通閉塞,但手藝人的想象力反而更加天馬行空。

  盡管后代的作品更精致,工藝更繁復,但在朱成看來,手藝人缺少原始創造的沖動和對人的關注,原本精雕細琢的藝術品用模具批量化生產,自然難以傳神。相比較而言,他更偏愛漢代的遺存,尤其欣賞原始創作的沖擊力。二十年前,他曾收了一個來自大山的農民為徒。小伙子白天學習城市雕塑,晚上在家自己憑喜好捏。他隨意捏造的東西,和兩千年前的漢俑一樣,散發出渾然天成的美感。

  “漢陶俑的表情都很從容、快樂、自信,無論是詼諧夸張的說唱俑,還是揮汗如雨的勞動俑,都露出天真 歡 喜 的 笑臉。在我的博物館裡面,古人在‘一座房子’裡表現得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和傳神的塑造功力,令現代的藝術家感到羞愧。”這些從漢代陶俑中得到的啟發,朱成將其運用於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之中。

  專家解讀四川漢陶俑:

  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漢代厚葬之風盛行,王公貴族如此,黎民百姓也為之效仿。時人事死如事生,把陵墓當作死后的居所。陶俑作為隨葬品在這時盛行,營造了一個馬馳牛走、鳥飛魚躍、歌舞升平的熱鬧盛世。四川的漢代遺存頗為豐富,而且非常貼近生活。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有什麼顯著的特點?陶俑制作工藝經過了怎樣的演變?記者就此採訪了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四川博物院研究員陳志學,看他們眼中的四川陶俑,有什麼巴蜀文化的烙印。

  漢代遺存四川最豐

  華西都市報記者(下稱記者):漢代遺存在四川省的分布情況如何?

  謝志成:四川省內的漢代遺存豐富,在不少市州縣均有分布,例如達州渠縣、雅安蘆山縣的漢闕較多,峨眉符溪、雅安蘆山縣的漢代圓雕較多。曾有學者統計,四川出土的漢代圓雕佔到全國絕大多數,數量和形態都最為豐富。陶俑也是如此。

  記者:俑是怎麼出現的?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謝志成:從社會發展史上看,俑是解放生產力的體現。在夏、商奴隸制時代,是活人與牲畜殉葬。周代則有了改變。俑從東周墓中出現,秦漢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漸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時期。

  俑的材料以木、陶為主,也有瓷、石或金屬制品。西漢時陶俑逐漸替代了木俑。宋代以后紙明器開始流行,陶、木、石質的俑開始漸漸減少。

  記者:漢代陶俑有什麼特點?陳志學:西漢陶俑體型偏小,數量偏少,現在館藏的陶俑大多出自東漢。不同於秦始皇兵馬俑偏重軍隊和車馬,漢代的陶俑內容更為豐富,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均有體現,既有武士、舞女,也有農夫、市井,往下細還有庖廚俑、哺乳俑、撫琴俑,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從制作工藝上看,漢代陶俑中動物俑有釉質,人物俑釉質較少。和五官分明、制作精良的宋代陶俑相較,漢俑面部模糊,做工略顯粗糙。

  記者:漢代陶俑在中國陶塑藝術、文物研究史上有何地位?

  陳志學:漢代陶俑是我國陶塑藝術中的瑰寶,凝聚著眾多無名氏工匠的心血,其中既有驚人的想象力、卓越的創造力,也有神奇的技藝,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無論其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值得我們珍惜、研究、學習。

  漢陶是漢代文明的載體,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漢代社會的圖景。研究漢陶,可以佐証史料,便於我們復原漢代各個階層的人物形象,了解漢代喪葬、宴飲等社會生活習俗,理解先民的生死觀和他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

  巴蜀地域特色鮮明

  記者:四川的漢陶俑制作工藝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陳志學:四川作為陶俑出土比較集中的地區,陶俑制作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陶俑系捏制,品種、數量少,形體矮小,做工粗糙,多為火溫不高的泥質紅陶俑﹔第二階段,東漢初年至東漢中,陶俑數量增多,形象高大多了,而且出現了很多家禽家畜模型,絕大多數是模制,或模捏結合制作,多泥質灰陶和紅褐陶,燒制溫度已經很高了﹔第三階段,東漢末年至蜀漢,這一時期的陶俑,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形象之高大,制作技術卓絕,表現題材廣泛,都是前所未有,達到鼎盛時期,幾乎所有的漢陶俑精品都出自這個時期。而且那時陶俑已經商品化,可以自由買賣。

  記者: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有什麼典型的巴蜀印記?

  謝志成: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按形象劃分,勞動俑、生活俑、舞樂俑最為豐富,其中說唱俑最負盛名。

  四川的漢代陶俑很有說頭,在我看來至少有三個特點,其中最為標志性的特點是普遍面帶微笑。無論是說唱俑,還是勞動俑,或者是生活俑,都是歡喜的笑臉,幾乎沒有怒目而視或痛苦的表情。再結合漢磚、畫像石上的人物形象,可以推測漢代四川人幸福指數較高,性格樂觀,同時社會安定。

  其次,燒陶制俑的技術高。體型偏大的陶俑燒制更困難,四川博物院藏有1.5米高的執鍤俑和1米高的陶馬,可見當時技術先進。第三,這些陶俑做得那麼高大,仍然做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藝術水准之高令人嘆服。

  漢代巴蜀先民生活富足

  記者:四川博物院館藏的文物中,哪些漢陶俑妙趣橫生?

  謝志成:我想介紹兩個陶俑。出土於重慶市忠縣涂井崖墓的陶庖廚俑,塑造了三國蜀漢時期的庖廚經典。廚師面前的案板上擺著雞、鴨、魚、鱉、羊頭等食材,有趣的是其中還包含一個餃子,是迄今現存的有實物可見的最早的餃子,我們稱之為“天下第一餃”。此外,還有一個系著裝飾品的陶狗引人關注,我們推測是隻寵物狗。能養寵物,我們據此推斷,兩千年前的漢代人生活就很安逸。

  記者:四川的說唱俑最負盛名,為何四川漢墓中出土大量的說唱俑、舞樂俑?

  謝志成:四川地區出土了許多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動作滑稽的說唱俑,漢代畫像石宴飲百戲圖中經常可以看見這些表情夸張的表演者和歌舞升平的圖景,漢代陶樓中也經常有俳優演出的場面,這些漢代遺存都顯示當時蜀地俳優說唱表演頗為流行。

  漢代音樂舞蹈表演普遍用於上層社會的各種宴飲,不僅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一則因為當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俳優之風甚盛,熱衷觀賞說唱表演,歡歌不歇,華樂流轉﹔二則源於蜀地文化底蘊深厚,宴飲時至興頭,自娛自樂,歌舞翩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一片太平景象,和人們文化生活的充實。

上一頁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