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盧溝橋,獅子吼,宛平城頭浴血戰!中國人,意志堅,重整河山換新天!”一首深情的《盧溝謠》將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鬆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長城 謠》……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有一大批經典的抗戰歌曲響徹中華大地,激勵著千千萬萬愛國將士和民眾奔赴抗日救亡的戰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那些旋律至今仍然帶給我們無限激情與感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最美的抗戰歌曲”,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 推出“尋找最美抗戰歌曲”大型策劃,獨家採訪到來自影視界、音樂界和文學界的70位名人,講述他們心中最美的抗戰歌曲,重溫那些激勵中華兒女奮勇前進的高亢旋律。
牟玄甫(資料圖)
“我認為最美的抗戰歌曲是《鬆花江上》”,牟玄甫對人民網記者說,作為一個哈爾濱人,他特別能理解歌中的感情,他認為,這首歌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以及全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那時候日本人是不允許老百姓吃白米飯、饅頭這種細糧的,就像電視劇中演的,有人坐火車暈車,吐了,發現胃裡面有白米,結果就被當場打死。”
牟玄甫說,《鬆花江上》這首歌首先從感情上很打動自己,“我每次聽都很受震撼,這首歌曲調悲愴、充滿控訴,又有力量。”其次從音樂層面上,它有很大的藝術難度,能唱好並不容易,牟玄甫說,這是他選擇《鬆花江上》這首歌的原因。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煤礦文工團在莫斯科出演大型情境歌舞劇《勝利1945——和平頌·守望》,演出首日,牟玄甫登場的第一支歌就是《鬆花江上》。(採寫:賈卉一)
《鬆花江上》
詞曲:張寒暉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麼時候,
才能歡聚一堂?
創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電令時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保存實力,消極對待日本關東軍的挑舋,致使東北軍官兵被迫流亡關內,心頭都郁結著悲苦怨憤。在西安,張寒暉耳聞目睹了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他到西安北城門外東北難民集中的地區走訪,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聽他們控訴“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聽他們對失去故鄉、親人的思戀。以此創作出《鬆花江上》的歌詞,並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寫成《鬆花江上》的曲調。
【人物名片】
牟玄甫,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北京市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礦文工團副團長。
【往期回顧】毛衛寧難忘“王二小” 研究抗戰歌曲入劇